文青本義,即「文藝青年」,從事文藝,且年紀尚輕者所用。
 文青與知青的不同在於:知青是「知識青年」,尤指1950年到文革結束時的特定人群,汲取各等教育。文革時代,上過小學也算是知青,也得下放;而文青不 僅要受過教育,還能活用所學,將之轉化為本身的思維,從而創造自己的東西。是作家、畫師、藝術者的初胎時期。是以知青為廣泛的,含括學術文藝;文青專指文 藝從事者。
 文青本是這麼單純的字。
 資訊傳輸蓬勃的發展,許多生冷的名詞在有心人手裡發光發燙,文青亦屬此族,媒體和流行中開始加入了這樣一股新潮,此時文青還很乾淨,很認真的讀書與創作。
 但經驗說:一個好的東西進入社會,若不能匡正世風,便只好被世風染黑。粗框眼鏡開始銷售,一些放蕩不羈的浪子戴上它,穿起窄褲,在燈光昏靡的咖啡館坐一 個下午,一頁不動的拿著村上春樹或楊照。嗯,好像很瀟灑,很「文藝」。於是無數窗裡埋首從文的青年丟下筆,丟下創作,大批大批的成為這無所事事,半癱瘓的 「文青。」
 我想到所謂「垮掉的一代」(Beat Generation),二戰後美國青年造就的一段頹廢文學史,結果是大量的自殺,吸毒,兇案。靈魂實在太脆弱,經不起這樣的顧影自憐。
 然當時二戰甫過,虛無的陰影下,青年之墮落雖不爭氣,到底還有其原因。反觀現今不少自栩文青者,活在安逸的日子裡,不讀書亦不創作(垮掉的一代雖不堪, 仍有重要作品如《嚎叫》、《在路上》傳世。),只默默的似在反對些什麼,而究竟在反對兩岸議題還是鄰居的小狗,我們不得而知,因以爾等之清高,是從不屑與 俗人交流的。
 那真正在創作的青年呢?那些刻苦為文,不懈不怠的身影如今何在?我相信這樣的人仍是有的,只是很孤單,很失落:上為光芒四射的文壇,下為腐朽糜爛的文青。夾在中間,社會把他們舊有的地位奪去,而沒有給予新的。
 我的文章太淺,太短,想還沒有資格成為那樣的人。但即使如此,我也不甘為「文青」,假文藝之名,在沒有字的書裡蜷身昏睡,噩噩終生。

   一零三年九月七號
         大度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遺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